寬 雲
卡桑德拉的预言
终于发现,卡桑德拉一直深深地潜伏在我身上,简直就是附体。我从来就意识到,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却错误地选择了成为一个画商,并且坚持到现在,将近廿年。
直到某一天,我不慎摔倒,跌了深渊,经历无数个失眠之夜,或是半夜恶梦惊醒,我决定画画,决定从事艺术创作。
卡桑徳拉的预言成为现实。
卡桑德拉总是预言不幸和灾难,却无法制止,无法避免它们发生。而我,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从深渊里走了出来,成为一个画家。
我的艺术开始于一个小小的意外和失望,经历过无数次犹豫和纠结,甚至绝望之后,找到的唯一的出路,现在,正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地跋涉。
既然命运,注定要让你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甚至是绝望,命运也注定,会给你一条希望之路,幸运的是,我己经在这条路上。
绘画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前人走过的道路,留下无数的足迹,我们走在他们的道路上,踏过他们的足迹,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继续努力前行 。
甚至,有时候,我们踩着巨人的肩膀,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
工作室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场,艺术家就是一个战士,全力以赴。工作室也是一个教堂,你在此祈愿,时时刻刻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所做所为。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你自己的预言家。
好的,不好的,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未来即将发生的,在艺术面前,都将回归平淡,将被遗忘。
只有作品在说话,甚至作品也保持沉默,但它一直在,它将比你更长久。
从此,卡桑德拉的预言不再是灾难。
宽云
2018.1.30.上午,于七棵树工作室。
强制的诗意
——张明放的新作
文/尹朝陽 2017年12月8日
去七棵树会经过一条河。那种北方常见的,无名的,司空见惯到以为它已经死去的河,沉默僵硬,他就静静地卧在去七棵树拥挤的路上,一路尾随纠正你的视线。途中,你会被一条铁道打搅阻断,每天,在偶尔的等待里或长或短地体验焦虑,呼啸远去的列车会使人陡然无端地惆怅起来,沿着河道两侧灰暗的民房和厂房,再遭遇许多奇怪的建筑遗留,会有种一头撞进七八十年代的错觉。它们在北方的这个冬天里安静晦暗地存在着,偶而惊起撞向远方的鸟类是此地唯一的亮点。
张明放每天上班的这条必经之路,在我看来,更像是去工作室画画之前的一次心理预演,我曾经无数次地听他抱怨吐槽这条铁道阻断了他去工作室的顺畅,有时候我以为那也是好事,他哪些奔腾散乱的思绪又何尝不需要一次次或轻或重,非长即短的按压,这些思绪成为艺术着实需要安静的沉淀,那真象是老张遭遇艺术家生涯一个绝妙的梗。
做为老张成为艺术家后的一个常年的观众,我以为他并没有像其他的一些艺术家那样有庞大伟岸的企图,他也没有太明确的工作计划。有时候,他像是一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战士,有时候又象一个以艺术为伴的及时行乐者,率性而行,每天的生活和阅读即是他图形绘制的来源,画册、电影、音乐、微信、摄影,以及生活里的爱恨情仇和道听途说,被老张这台中年而愈发敏感的处理器,不停的打散、清洁、组合、过滤以及压榨。他同样使用这些方式绘画,然后呈现在平面上。非科班出身的老张以这种方式回应了当代绘画,平心而论,他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这些感觉的碎片何其有幸焉!要知道他们是在最完美高尚的音乐的常年陪伴下,被从老张的身体和头脑风暴里被生生地挤了出来,成为绘画。
老张的工作室里随手放了一些诗集,我看到过英文版的艾略特的《荒原》,加上工作室里经常响起的马勒,在高尚的品味被消解唾弃的今天,艾略特和马勒几乎象征着一种固执的清流,他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高度和情感源泉。从这些绘制在木板和画布上的图像里,你能读到张明放直白的脆弱和坚强的方向感,那些平凡倔强的图像略显苍白,但深植此刻,绝不甜腻。有一种仅属于这个时代的简洁和诗意,它们更像是这个平凡而顽强存在的叫做七棵树的地方被强制赋予的诗意,它来自一个不可救药的对自由充满想象的灵魂。对于这个时代,这个过于寒冷的冬天,我把这来自七棵树的强行的诗意看做是老张用作品写就的反抗。同时,也感受的到这诗意所挟带的略带感伤的温暖。
戀愛關係
文/黃亞紀
寬雲的繪畫是探索,是直接但失學的,卻透過擁抱的活力發現真理。他承認文明與藝術的粗糙與限制,並尋求解放天性,某種程度從他的絕望和毀滅,迎接他的存在主義——一個人至少可以塑造他自己的存在,不管他的文明背景下的混亂。
儘管他作品中形式如孩童般的減少和簡化,但細節與線條的密度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畫中每個簡要元素講述了一個故事,每個看似開放的主題卻相反地封閉和隱蔽他自身的世界。寬雲對樹的興趣源自兒時,尤其是在近兩年北京風景與情感經驗發展出來,在油畫中,他對生活本身的純粹關注由厚塗顏料的密度強調,充滿沈思的筆觸,鉛筆與書寫的痕跡,甚至是凝聚自己的手指,最後每一層完全達到一個和諧的整體。在近期的水墨裡,寬雲通過反覆運用非傳統-尤其西畫的技術,為水墨繪畫創造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他在與21世紀所謂當代水墨的起落進行抗爭,但他更單純地在實踐屬於自己的表現可能性。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並不是簡單地掠奪藝術史上的風格或知識參考,而是尋求理解、吸收,例如他對培根輪廓線條的琢磨,以及梵谷解決顏色與空間的方法。無論媒材,寬雲的作品是繪畫與藝術家的手,頭腦和身體之間親密的物理關係的典範。這些結果遠不是無味或無靈感的,卻是非常抒情且美麗的作品,如同他創作時聽著古典音樂而畫到(他自述為)走神,最後,這些作品不再需要寬雲手中充滿激動的情感來表現其隨心所致的關係,而是落到更純粹的人與繪畫之間的這種關係:從手指浸入油漆,到畫筆與毛筆,引導著畫家把他的媒介作為跨越自身存在的進化。
然而,寬雲理解他表現風格的意義還是一種繪畫史觀,因為它是美學——在這個時代,對藝術家重要的,不僅是知道如何畫,也意味著什麼才是代表伴隨我們從遠古跨入當下的美學。保持控制和神秘,壓抑和機智。除了樹,各式幾何、方形、紊亂圓體、動物、人物、惡夢,不僅暗示寬雲自己個人歷史的各項標記,且暗喻藝術中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結構。最後,刻意夷為平地,減少到其最基本的形式,寬雲沒有以強烈的方式展現在他腦中飛跳的想法,而平靜地用繪畫表達的原始和自然——關於生命各種片段融合的戀愛關係。
宽云, 2017.12.6深夜于逸翠园
这些年,每次出门前,都会仰望一下天空,深夜回家,也会在家门口找一找天上的月亮,有时候月亮不在,也看不到星星。每当我看着天空的时候,我会幻想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人也正在仰望着,就这样,时间长了,我就习惯有这么一个人在。
直到有一天,我在寒风里站着,仰望着天空,月亮和星星,突然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个人,从来就没有,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只有我自己。
这一刻,倍感孤独,同时,精神也为之一振,因为,我终于找到自己。这就是我,我一直在这里,一个人,一个人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一个人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一个人画画,做艺术家。
我似乎多了一个天空,在我画画的时候,虽然,我己经不太在意,我究竟想看到什么。但我确实看到了,那些过往的东西,那些未来即将发生的,即将出现的人和事。它们就在画面中,并且,一直会在那里。
每一天,去工作室,喝茶,喝咖啡,听着音乐,画着画,翻画册,读诗集,我再次确认自己,不过就是天空中的某一朵云,某一颗小行星,实在微不足道,实在渺小的我的灵魂,无足轻重的灵魂,它正在引导着我,不卑不亢,不悲不喜,去迎接每一天,完成每一天。
執拗的圖像
文/尹朝陽 2017年8月
醞釀了二十年,張明放最終拿起了畫筆,成為了壹名藝術家。相比這之前他所介入的藝術相關的行當—攝影,書法,以及偶而為之的詩歌。他此次拿起畫筆時已年過五十,篤定異常。
我不知道他會怎樣在暗地裏逼迫自己,但作為老張的藝術看客,十數年之後,我還是替他和我們長出了壹口氣。那是壹種塵埃落定之後的輕松—他終於成長為壹名藝術家了。這個稱呼予他開始變得莊重,從此以後,我想他的敏感,脆弱,多疑和逆反終於獲得了上帝的授權,他終於可以不再羨慕旁人,可以獨自在藝術家這壹稱號下,經歷痛苦,甜蜜和驕傲,而不用再假人眼色。
繪畫如果是面鏡子,至少已經在過去兩年老張的工作裏反射了他的部分靈魂。那令人震驚的同步和真實被折射出來。對老張這樣無需科班調教的後來者而言,甫壹握筆,即展現出相當的自由度。正因為不設藩籬,他在手法和題材上均保持著壹種日記式的自由和散漫。其來源無非兩種,日常的閱讀以及更為日常的人事的投射。妳可以在他強迫癥般瘋狂的工作中猜到他最近在讀什麽書,看哪位大師的畫冊。當然,聽壹貫苦逼的音樂是標配,還有隨時隨地準備陷入的某種情緒和愛情。作為旁觀者,妳會常常在生活中對他有種受夠了的感覺。所幸還有藝術,最後也許只有藝術可以收留他。
就作品而言,我感興趣的是畫裏那些不時出現的突兀形象,那些黑色背景上浮現出來的骯臟上衣和冷漠小鳥,帶著些許光亮落在壹堆怪異的球上。以老張對西方當代藝術的熟稔,他的這些畫已經明顯脫離於市面上水墨畫慣常的套路。這些與漆黑相伴的形象,常常帶有壹些遺留物的氣息,敏感,執拗,絕不粘連。和生活中的老張壹樣,墨色陰郁但不汙濁,性格倔強,從不輕易附會旁人。這些畫我常常想象它們出現更多的水和墨點,唯其如此,才配得上這畫面背後所隱喻的巨大的悲傷吧。
畫畫的由來......
寬雲,2017年8月17日上午於七棵樹
多年以後,我總會想起那個四類分子,他是個畫家,49年前,上海美專畢業,不知道什麽原因,被扣上四類分子,特務的帽子。生產隊裏的宣傳字和畫,農具上的編號之類,都是他壹個人弄的,字和畫都好,幹凈!記憶中的這個人從來沒有說過壹句話,頭發有點長,臉色蒼白,壹般都低著頭,雖然身材高大,但不算魁悟,而且,感覺他總想將自己縮小起來似的……
他的最小的兒子跟我是朋友,大概我是從城裏來的原故,願意跟我交朋友,沒有陌生感。有壹次帶我去他家,我第壹次看到了油畫和素描,那種多年之後在書上見過的那種油畫。那壹次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也是在我夢裏經常出現的場景。
我曾經以為,畫畫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我對某人某事的誠意,證明自己對藝術的誠意......現在,不必再這麽想,現在,就是毎天的工作,就像吃飯睡覺,不再幻想。
我時常問自己,做藝術我應該保持什麽樣的狀態,我畫畫時的狀態應該是什麽樣的?我突然很出乎意料地想到,我應該像壹個四類分子,特務壹樣,保持沈默,甚至謙卑,然後專心致誌地做好自己的事。
畫畫的過程充滿偶然性和必然性,畫家就是在這個夾縫之中抓住那壹丁點機會,但非常渺茫,所以,必須每天工作,將自己作為壹個被世人拋棄的,甚至是被自己拋棄的四類分子壹般,專心致誌地做自己的事。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這樣壹個狀態吧。
後來,父親落實政策回上海,我也回上海念小學最後的半學期。聽說這個畫家也被落實政策,成為壹個文化館館長,有段時間還經常去見老校長劉海粟......大家都開始崇拜起他,並且為鎮上有這樣壹個藝術家而自豪。我還有壹件他的水墨作品,他有壹個很像特務的名字,叫做廬山。
终于发现,卡桑德拉一直深深地潜伏在我身上,简直就是附体。我从来就意识到,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却错误地选择了成为一个画商,并且坚持到现在,将近廿年。
直到某一天,我不慎摔倒,跌了深渊,经历无数个失眠之夜,或是半夜恶梦惊醒,我决定画画,决定从事艺术创作。
卡桑徳拉的预言成为现实。
卡桑德拉总是预言不幸和灾难,却无法制止,无法避免它们发生。而我,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从深渊里走了出来,成为一个画家。
我的艺术开始于一个小小的意外和失望,经历过无数次犹豫和纠结,甚至绝望之后,找到的唯一的出路,现在,正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地跋涉。
既然命运,注定要让你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甚至是绝望,命运也注定,会给你一条希望之路,幸运的是,我己经在这条路上。
绘画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前人走过的道路,留下无数的足迹,我们走在他们的道路上,踏过他们的足迹,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继续努力前行 。
甚至,有时候,我们踩着巨人的肩膀,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
工作室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场,艺术家就是一个战士,全力以赴。工作室也是一个教堂,你在此祈愿,时时刻刻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所做所为。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你自己的预言家。
好的,不好的,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未来即将发生的,在艺术面前,都将回归平淡,将被遗忘。
只有作品在说话,甚至作品也保持沉默,但它一直在,它将比你更长久。
从此,卡桑德拉的预言不再是灾难。
宽云
2018.1.30.上午,于七棵树工作室。
强制的诗意
——张明放的新作
文/尹朝陽 2017年12月8日
去七棵树会经过一条河。那种北方常见的,无名的,司空见惯到以为它已经死去的河,沉默僵硬,他就静静地卧在去七棵树拥挤的路上,一路尾随纠正你的视线。途中,你会被一条铁道打搅阻断,每天,在偶尔的等待里或长或短地体验焦虑,呼啸远去的列车会使人陡然无端地惆怅起来,沿着河道两侧灰暗的民房和厂房,再遭遇许多奇怪的建筑遗留,会有种一头撞进七八十年代的错觉。它们在北方的这个冬天里安静晦暗地存在着,偶而惊起撞向远方的鸟类是此地唯一的亮点。
张明放每天上班的这条必经之路,在我看来,更像是去工作室画画之前的一次心理预演,我曾经无数次地听他抱怨吐槽这条铁道阻断了他去工作室的顺畅,有时候我以为那也是好事,他哪些奔腾散乱的思绪又何尝不需要一次次或轻或重,非长即短的按压,这些思绪成为艺术着实需要安静的沉淀,那真象是老张遭遇艺术家生涯一个绝妙的梗。
做为老张成为艺术家后的一个常年的观众,我以为他并没有像其他的一些艺术家那样有庞大伟岸的企图,他也没有太明确的工作计划。有时候,他像是一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战士,有时候又象一个以艺术为伴的及时行乐者,率性而行,每天的生活和阅读即是他图形绘制的来源,画册、电影、音乐、微信、摄影,以及生活里的爱恨情仇和道听途说,被老张这台中年而愈发敏感的处理器,不停的打散、清洁、组合、过滤以及压榨。他同样使用这些方式绘画,然后呈现在平面上。非科班出身的老张以这种方式回应了当代绘画,平心而论,他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这些感觉的碎片何其有幸焉!要知道他们是在最完美高尚的音乐的常年陪伴下,被从老张的身体和头脑风暴里被生生地挤了出来,成为绘画。
老张的工作室里随手放了一些诗集,我看到过英文版的艾略特的《荒原》,加上工作室里经常响起的马勒,在高尚的品味被消解唾弃的今天,艾略特和马勒几乎象征着一种固执的清流,他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高度和情感源泉。从这些绘制在木板和画布上的图像里,你能读到张明放直白的脆弱和坚强的方向感,那些平凡倔强的图像略显苍白,但深植此刻,绝不甜腻。有一种仅属于这个时代的简洁和诗意,它们更像是这个平凡而顽强存在的叫做七棵树的地方被强制赋予的诗意,它来自一个不可救药的对自由充满想象的灵魂。对于这个时代,这个过于寒冷的冬天,我把这来自七棵树的强行的诗意看做是老张用作品写就的反抗。同时,也感受的到这诗意所挟带的略带感伤的温暖。
戀愛關係
文/黃亞紀
寬雲的繪畫是探索,是直接但失學的,卻透過擁抱的活力發現真理。他承認文明與藝術的粗糙與限制,並尋求解放天性,某種程度從他的絕望和毀滅,迎接他的存在主義——一個人至少可以塑造他自己的存在,不管他的文明背景下的混亂。
儘管他作品中形式如孩童般的減少和簡化,但細節與線條的密度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畫中每個簡要元素講述了一個故事,每個看似開放的主題卻相反地封閉和隱蔽他自身的世界。寬雲對樹的興趣源自兒時,尤其是在近兩年北京風景與情感經驗發展出來,在油畫中,他對生活本身的純粹關注由厚塗顏料的密度強調,充滿沈思的筆觸,鉛筆與書寫的痕跡,甚至是凝聚自己的手指,最後每一層完全達到一個和諧的整體。在近期的水墨裡,寬雲通過反覆運用非傳統-尤其西畫的技術,為水墨繪畫創造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他在與21世紀所謂當代水墨的起落進行抗爭,但他更單純地在實踐屬於自己的表現可能性。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並不是簡單地掠奪藝術史上的風格或知識參考,而是尋求理解、吸收,例如他對培根輪廓線條的琢磨,以及梵谷解決顏色與空間的方法。無論媒材,寬雲的作品是繪畫與藝術家的手,頭腦和身體之間親密的物理關係的典範。這些結果遠不是無味或無靈感的,卻是非常抒情且美麗的作品,如同他創作時聽著古典音樂而畫到(他自述為)走神,最後,這些作品不再需要寬雲手中充滿激動的情感來表現其隨心所致的關係,而是落到更純粹的人與繪畫之間的這種關係:從手指浸入油漆,到畫筆與毛筆,引導著畫家把他的媒介作為跨越自身存在的進化。
然而,寬雲理解他表現風格的意義還是一種繪畫史觀,因為它是美學——在這個時代,對藝術家重要的,不僅是知道如何畫,也意味著什麼才是代表伴隨我們從遠古跨入當下的美學。保持控制和神秘,壓抑和機智。除了樹,各式幾何、方形、紊亂圓體、動物、人物、惡夢,不僅暗示寬雲自己個人歷史的各項標記,且暗喻藝術中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結構。最後,刻意夷為平地,減少到其最基本的形式,寬雲沒有以強烈的方式展現在他腦中飛跳的想法,而平靜地用繪畫表達的原始和自然——關於生命各種片段融合的戀愛關係。
宽云, 2017.12.6深夜于逸翠园
这些年,每次出门前,都会仰望一下天空,深夜回家,也会在家门口找一找天上的月亮,有时候月亮不在,也看不到星星。每当我看着天空的时候,我会幻想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人也正在仰望着,就这样,时间长了,我就习惯有这么一个人在。
直到有一天,我在寒风里站着,仰望着天空,月亮和星星,突然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个人,从来就没有,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只有我自己。
这一刻,倍感孤独,同时,精神也为之一振,因为,我终于找到自己。这就是我,我一直在这里,一个人,一个人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一个人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一个人画画,做艺术家。
我似乎多了一个天空,在我画画的时候,虽然,我己经不太在意,我究竟想看到什么。但我确实看到了,那些过往的东西,那些未来即将发生的,即将出现的人和事。它们就在画面中,并且,一直会在那里。
每一天,去工作室,喝茶,喝咖啡,听着音乐,画着画,翻画册,读诗集,我再次确认自己,不过就是天空中的某一朵云,某一颗小行星,实在微不足道,实在渺小的我的灵魂,无足轻重的灵魂,它正在引导着我,不卑不亢,不悲不喜,去迎接每一天,完成每一天。
執拗的圖像
文/尹朝陽 2017年8月
醞釀了二十年,張明放最終拿起了畫筆,成為了壹名藝術家。相比這之前他所介入的藝術相關的行當—攝影,書法,以及偶而為之的詩歌。他此次拿起畫筆時已年過五十,篤定異常。
我不知道他會怎樣在暗地裏逼迫自己,但作為老張的藝術看客,十數年之後,我還是替他和我們長出了壹口氣。那是壹種塵埃落定之後的輕松—他終於成長為壹名藝術家了。這個稱呼予他開始變得莊重,從此以後,我想他的敏感,脆弱,多疑和逆反終於獲得了上帝的授權,他終於可以不再羨慕旁人,可以獨自在藝術家這壹稱號下,經歷痛苦,甜蜜和驕傲,而不用再假人眼色。
繪畫如果是面鏡子,至少已經在過去兩年老張的工作裏反射了他的部分靈魂。那令人震驚的同步和真實被折射出來。對老張這樣無需科班調教的後來者而言,甫壹握筆,即展現出相當的自由度。正因為不設藩籬,他在手法和題材上均保持著壹種日記式的自由和散漫。其來源無非兩種,日常的閱讀以及更為日常的人事的投射。妳可以在他強迫癥般瘋狂的工作中猜到他最近在讀什麽書,看哪位大師的畫冊。當然,聽壹貫苦逼的音樂是標配,還有隨時隨地準備陷入的某種情緒和愛情。作為旁觀者,妳會常常在生活中對他有種受夠了的感覺。所幸還有藝術,最後也許只有藝術可以收留他。
就作品而言,我感興趣的是畫裏那些不時出現的突兀形象,那些黑色背景上浮現出來的骯臟上衣和冷漠小鳥,帶著些許光亮落在壹堆怪異的球上。以老張對西方當代藝術的熟稔,他的這些畫已經明顯脫離於市面上水墨畫慣常的套路。這些與漆黑相伴的形象,常常帶有壹些遺留物的氣息,敏感,執拗,絕不粘連。和生活中的老張壹樣,墨色陰郁但不汙濁,性格倔強,從不輕易附會旁人。這些畫我常常想象它們出現更多的水和墨點,唯其如此,才配得上這畫面背後所隱喻的巨大的悲傷吧。
畫畫的由來......
寬雲,2017年8月17日上午於七棵樹
多年以後,我總會想起那個四類分子,他是個畫家,49年前,上海美專畢業,不知道什麽原因,被扣上四類分子,特務的帽子。生產隊裏的宣傳字和畫,農具上的編號之類,都是他壹個人弄的,字和畫都好,幹凈!記憶中的這個人從來沒有說過壹句話,頭發有點長,臉色蒼白,壹般都低著頭,雖然身材高大,但不算魁悟,而且,感覺他總想將自己縮小起來似的……
他的最小的兒子跟我是朋友,大概我是從城裏來的原故,願意跟我交朋友,沒有陌生感。有壹次帶我去他家,我第壹次看到了油畫和素描,那種多年之後在書上見過的那種油畫。那壹次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也是在我夢裏經常出現的場景。
我曾經以為,畫畫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我對某人某事的誠意,證明自己對藝術的誠意......現在,不必再這麽想,現在,就是毎天的工作,就像吃飯睡覺,不再幻想。
我時常問自己,做藝術我應該保持什麽樣的狀態,我畫畫時的狀態應該是什麽樣的?我突然很出乎意料地想到,我應該像壹個四類分子,特務壹樣,保持沈默,甚至謙卑,然後專心致誌地做好自己的事。
畫畫的過程充滿偶然性和必然性,畫家就是在這個夾縫之中抓住那壹丁點機會,但非常渺茫,所以,必須每天工作,將自己作為壹個被世人拋棄的,甚至是被自己拋棄的四類分子壹般,專心致誌地做自己的事。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這樣壹個狀態吧。
後來,父親落實政策回上海,我也回上海念小學最後的半學期。聽說這個畫家也被落實政策,成為壹個文化館館長,有段時間還經常去見老校長劉海粟......大家都開始崇拜起他,並且為鎮上有這樣壹個藝術家而自豪。我還有壹件他的水墨作品,他有壹個很像特務的名字,叫做廬山。